简介

大明皇帝张无忌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52章 《武穆遗书》(2/2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岳飞一开始还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阵而后战,兵法之常。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”

结果,岳飞打了不少败仗,甚至还有些比败仗更让人难受的胜仗——损失太大,得不偿失。岳飞这才明白,执泥旧法固然不可,但以阵法教将练卒,再施之于战场,也大有制胜克敌之功。

这番心路历程也都记在《武穆遗书》之中,被常遇春用来教育军官和士兵。

岳飞虽然是一位以抗金闻名的民族英雄,但是蒙古鞑子对岳飞还是很不错的——毕竟金国那也是蒙古的敌人。为了安抚江南汉人,不仅没有废止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封号,而且“降命敕封并如宋,止加保义二字”。就连“坟渐倾圮”的岳飞墓也拨款修葺一番。官方对岳飞的评价,甚至远高于宋廷,评价岳飞“西汉而下,若韩(信)、彭(越)、绛(周勃)、灌(婴)之将,代不乏人,求其文武全器,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,一代岂多见哉”。岳飞的事迹在元朝民间流传甚广,《说岳》故事的肇起可以追溯到这个时候。所以,常遇春以岳飞的事迹教育军队,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。

岳飞对于汉族军队的意义在于,岳飞是一位抵御外族的名将,比韩信这些以“内战”成名的将领,岳飞作为军人更加纯粹。而且,抗金名将岳飞对于反元大业有着极强的寓意。考虑到这些,张无忌在明军之中掀起了一股崇拜岳飞的浪潮。

张无忌要求李善长给岳飞写一个传记。

李善长说道:“自岳飞风波亭遇害至今,已三百多年。而且,岳飞死后,有关岳飞的是是非非,宋朝君臣讳莫如深,不但当时官方文献少有记录,就是与岳飞熟识者也绝口不谈论只言片语。直到岳飞死后二十年,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宋高宗退位,宋孝宗做了皇帝,才想到给岳飞正名,但是当时的亲历者们早已凋零,岳飞的事迹已经不可考。宋孝宗命岳飞第三子岳霖整理与其父岳飞相关文献史料,然而事不凑巧,岳霖刚进行一半就告病亡,于是此项任务又被交给了岳飞的孙子岳珂。岳珂出生时,岳飞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,可以说两者相差百年。岳珂所编制的《鄂国金佗粹编》里面,都是些道听途说的东西,非常不可靠。除岳珂的《鄂国金佗粹编》、李心传的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和徐梦莘的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对岳飞有些记载外,其他关于岳飞的文献非常少。就算是这三本书,我手头上也没有。所以说,教主的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。”

张无忌说道:“鹿杖客和鹤笔翁两人熟读《三朝北盟会编》,应该能给你一些帮助。”

李善长说道:“想不到他两人还有这个爱好。”

张无忌说道:“他们也就是当小说读。”

说起“小说”,张无忌想到了,何必要什么历史事实,咱们就弄一本小说得了。

张无忌“前世”生于娱乐匮乏的八十年代,那时候还是诗人当道,最牛逼的文坛人物就是斧头帮帮主顾城,想看小说,就只能从传统艺术里汲取养分。对于《说岳》,张无忌不敢说是滚瓜烂熟,也是如同掌上观纹,要不《三打定远县》怎么和《三打祝家庄》这么像?

而且,岳飞的这个情况对于小说创作来说太好了,基本没有什么特别过硬的历史资料,那就怎么编都没事了。说书一门里有这样一句话“穷西汉富东汉”,原因就在于,西汉的故事就那么几个,已经有正史定型了,创作的空间不大;而东汉就不一样,故事多,正史里面也有很多搞不清的地方,所以想象的空间大,创作的空间大。连巨无霸这种东西都会出现在《后汉书》里面,那还不由着说书的乱盖一气。也有说“穷三国、富东汉,水浒混碗阳春面,要吃大碗面,得说三侠剑”的说法,都是一个道理。

于是,张无忌便将自己的想法跟李善长说了一下。

李善长听了之后,脸色大变,什么也不说,就是连连摇头,好像吃了摇头丸。

喜欢大明皇帝张无忌请大家收藏:(m.zuiduoxiaoshuo.org)大明皇帝张无忌最多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