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唐诗三百首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章 卷一 五言古诗(4)(1/2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【注释】

[1]超师:法名为超的僧人。

[2]汲井:从井中打水。

[3]缮性:修养心性。

【解析】

这是一首抒发感情的抒情诗。诗歌前四句是总写,交代了时间、地点和事件:诗人清晨来到东斋,想通过诵读佛经寻求内心的平静。接下来四句,写诗人对禅经的参悟和理解,表现出诗人对禅经的怀疑。再四句,描写了寺院中的清丽景色。末两句写诗人来到这样安静的地方,内心感到恬静舒适。全诗描述了诗人学禅的心境,可以说是“深入理窟,高出言外”。

溪[1]居

柳宗元

久为簪组[2]束,幸此南夷[3]谪。

闲依农圃邻,偶似山林客。

晓耕翻露草,夜榜[4]响溪石。

来往不逢人,长歌楚天碧。

【注释】

[1]溪:指愚溪。

[2]簪组:古代官员插冠的簪和系冠的带子,此指官职禄位。

[3]南夷: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。

[4]夜榜(péng):指夜里行船。榜,行船之意。

【解析】

唐宪宗元和五年(810年),柳宗元游览零陵西南,将冉氏所居的冉溪改名愚溪以自嘲,并迁居于此。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迁居愚溪之后的生活。

“来往不逢人,长歌楚天碧。”诗人往来于山泽间,遇不到一个人,只有自己一人在辽阔的碧天之下,长啸抒怀。表面看来豁达闲适,实则以反语发泄心中的郁郁不平之气,隐藏着仕途失意的无奈与孤独无望的苦味。

乐府

塞上曲[1]

王昌龄

蝉鸣空桑林[2],八月萧关道。

出塞入塞寒,处处黄芦草。

从来幽并客,皆共尘沙老。

莫学游侠儿,矜夸紫骝[3]好。

【注释】

[1]塞上曲:唐新乐府辞,出自汉乐府《出塞》《入塞》,属横吹曲辞。

[2]空桑林:指秋天桑林叶落,变得空旷稀疏。

[3]紫骝:马名,这里指骏马。

【解析】

诗由征戍守边的人无几人生还,而告诫游侠们矜夸武力,表达了非战之情。开篇渲染了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,表达对戍边征人的深切同情。后四句劝解征戍边塞上的人不可恃强,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
塞下曲

王昌龄

饮马度秋水,水寒风似刀。

平沙日未没,黯黯见临洮。

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。

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。

【解析】

此诗作于王昌龄早年漫游陇右之时,当是追忆开元二年(714年)唐将薛讷等大破吐蕃一事。诗中描绘白骨成丘的惨烈场面,触目惊心。

一二句描绘了边疆塞外,广袤凄凉的深秋景色。三四句描写远望临洮看到的景象,营造出一种行军紧迫、前景暗淡的凄凉氛围。五六句联想到历史上此处发生的众多战争。末两句用生动的景色描写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,震撼人心。

关山月

李白

明月出天山[1],苍茫云海间。

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。

汉下白登[2]道,胡窥青海湾。

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。

戍客[3]望边邑,思归多苦颜。

高楼[4]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

【注释】

[1]天山:指祁连山,位于今青海、甘肃两省交界。

[2]白登:白登山,在今大同东北,汉时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。

[3]戍客:指戍边的兵士。

[4]高楼:古代的闺阁,这里指住在闺阁中的妻子。

【解析】

此诗描绘了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,表现出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辛及战士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苦。

开头四句,从驻守边塞的征人的视角出发,描写他们在天山的西面守夜之时所见到的景象,烘托戍边征人对故乡、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中间四句描写征战边境时的场景,突出战争的惨烈。最后四句写征人们眺望远方的故乡,想象着家中盼归的妻子趁着月色站在小楼之上凭栏而望,思念远方的丈夫的情景。

子夜吴歌[1]

李白

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[2]声。

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

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。

【注释】

[1]子夜吴歌:《子夜歌》属乐府的吴声曲辞,又名《子夜四时歌》,分为“春歌”“夏歌”“秋歌”“冬歌”。因起于吴地,所以又名《子夜吴歌》。

[2]捣衣: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打。

【解析】

这是一首表现离情的边塞诗,表达长安思妇期盼着这场导致他们夫妻分离的战争可以尽快结束,离家在外的丈夫可以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。全诗最为精妙之处在于:诗中通篇没有提及情爱的词,其中却饱含真挚情感;诗人未对时局进行直接的评论,却句句不离时局。

长干行

李白

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。
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
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

十四为君妇,羞颜未尝开。

低头向暗壁,千唤不一回。

十五始展眉,愿同尘与灰。

常存抱柱信[1],岂上望夫台[2]。

十六君远行,瞿塘滟滪堆。

五月不可触,猿声天上哀。

门前迟[3]行迹,一一生绿苔。

苔深不能扫,落叶秋风早。

八月蝴蝶黄,双飞西园草。

感此伤妾心,坐愁红颜老。

早晚下三巴,预将书报家。

相迎不道远,直至长风沙[4]。

【注释】

[1]抱柱信: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,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,届时女子不来,潮水却至,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,结果抱着桥柱,被水淹死。常用这个故事来比喻行而有信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唐诗三百首请大家收藏:(m.zuiduoxiaoshuo.org)唐诗三百首最多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