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唐诗三百首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9章 卷六 七言律诗(2)(2/2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

[2]汉阳城:今湖北汉阳,在汉水北岸,鄂州之西。

[3]估客:商人。

[4]三湘: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、潇湘、蒸湘的总称,指代湖南。

[5]鼓鼙(pí):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,指大鼓和小鼓,后也用来比喻战事。

【解析】

安史之乱前期,卢纶为躲避战祸乘舟沿长江自江西溯流而上往湖南,这首诗便作于诗人经停鄂州之时。首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心情,颔联写当时景况,颈联写所生联想,尾联则写心中的感慨。

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

柳宗元

城上高楼接大荒,海天愁思正茫茫。

惊风[1]乱飐[2]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[3]墙。

岭树重遮千里目,江流曲似九回肠。

共来百粤[4]文身地,犹自音书滞一乡。

【注释】

[1]惊风:狂风。

[2]飐(zhǎn):风吹颤动。

[3]薜荔(bì lì):即木莲,一种常绿蔓生植物,可以缘壁而生。

[4]粤:指唐代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。

【解析】

首联城楼高耸,景色辽阔荒凉,立于其上,看着远处海天相接,诗人愁思茫茫。颔联转入对近景的描写,夏雨急骤,芙蓉、薜荔受暴风雨侵袭摧残。颈联将视线再次调到远方。尾联“共来”加“犹自”一转,一同被贬之痛、音书远隔之恨,层起跌宕,顿使诗文沉郁浑厚,顿挫有力。

西塞山[1]怀古

刘禹锡
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[2]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[3]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从今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【注释】

[1]西塞山:位于今天湖北省境内,乃六朝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。

[2]寻:长度单位,八尺为一寻。

[3]石头:指石头城,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。

【解析】

前四句都在铺陈西晋灭吴的故事。“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”也颇有股“山川依旧,人事全非”之味。尾联深化主题,破败萧条的景象是六朝覆灭的象征,而想破除这种萧瑟之景,只能寻求统一,全诗至此收笔,意境却更加开阔。

元稹(779——831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河南河内人。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。十五岁明经及第,二十四岁以书判拔萃科登第,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、左拾遗、监察御史等职。后因多次弹劾地方大吏,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,后徙通州司马。随后又因诗文得到唐穆宗赏识,长庆二年(822年)拜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五十三岁卒,赠尚书右仆射。

元稹和白居易关系密切,常被人并举,当时言诗者称其“元白”,其诗为“元白体”。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积极的倡导者,其诗作或“寓意古题,刺美见事”,或直接揭露社会黑暗,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结集为《元氏长庆集》。《全唐诗》录其诗二十八卷。

遣悲怀三首

元稹

谢公最小偏怜女,自嫁黔娄百事乖。

顾我无衣搜荩箧[1],泥[2]他沽酒拔金钗。

野蔬充膳甘长藿[3],落叶添薪仰古槐。

今日俸钱过十万,与君营奠复营斋。

昔日戏言身后意,今朝都到眼前来。

衣裳已施行看尽,针线犹存未忍开。

尚想旧情怜婢仆,也曾因梦送钱财。

诚知此恨人人有,贫贱夫妻百事哀。

闲坐悲君亦自悲,百年多是几多时?

邓攸无子寻知命,潘岳悼亡犹费辞。

同穴窅冥何所望,他生缘会更难期。

惟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

【注释】

[1]荩箧:竹草编的箱子。

[2]泥:纠缠、恳求。

[3]藿:一种能食用的豆叶。

【解析】

唐德宗贞元十八年(802年),官位卑微的元稹迎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,彼时韦丛年方二十,虽然当时两人身份地位差距较大,可是韦丛丝毫没有嫌弃势利之姿,两人相亲相爱、举案齐眉,日子虽不富裕,但甜蜜温暖。随后,元稹受重用,地位愈发显著,两人的幸福生活即将开始,可是天不遂人愿,爱妻韦丛突然病逝,年仅二十七岁。元稹伤心不已,写了一系列悼亡诗来纪念妻子。

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兄弟离散,各在一处。因望月有感,聊书所怀,寄上浮梁大兄、於潜七兄、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

白居易

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

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

吊影分为千里雁[1],辞根散作九秋蓬[2]。

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

【注释】

[1]千里雁:《礼》中有云:“兄之齿雁行。”这里用整齐飞翔的大雁比喻兄弟姊妹。

[2]蓬:一种草,大概有一尺多高,叶子的形状很像柳叶,开白色小花,一到秋天就会被秋风连根拔起,随风而逝。

喜欢唐诗三百首请大家收藏:(m.zuiduoxiaoshuo.org)唐诗三百首最多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